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估算
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估算
光学显微镜可分为体视显微镜、正置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。它们广泛应用于生物学、材料科学、矿物和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。受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光源和填充介质的限制,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可低至200 nm。小于200nm的观察物体需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、超分辨荧光显微镜、扫描电子显微镜、原子力显微镜等观察清楚。光学显微镜对物体的放大作用不是放大物体的整个区域。物体,而是放大物体的长度或宽度。一般情况下,人眼在明视距离范围内能分辨的最小物体为0.1-0.3mm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,物体放大多少倍才能用人眼观察清楚?本文给出了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的简单估算。
光学显微镜的倍率有两种计算方法:
(1)光学放大倍数。光学放大率是指从显微镜目镜观察到的物体的放大效果。这种放大结果称为光学放大。光学倍率的计算比较简单,即物镜倍率×目镜倍率。以体视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为例,连续变倍体为0.7-4.5,目镜为10倍,则该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7-45倍。如果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,那么直接将物镜放大倍数×目镜放大倍数相加就可以得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。
(2) 数字放大。数字放大通常是指物体通过外部设备成像后的放大倍数。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三目显微镜,通过CCD与计算机、液晶显示器等成像设备相连,进行成像观察。与外部设备进行这种连接后,物体被放大了多少倍?给出了两种计算方法。
(a) 如果有被观测物体实际尺寸的准确数据,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: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=物体的放大尺寸/物体的实际尺寸。如果物体的实际尺寸为2 μm,在显示器上成像后,可以用尺子测量成像物体的长度。如果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2 毫米,则将物体放大 1000 倍。
(b) 如果对物体的大小没有明确的概念,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。
数码倍率=物镜倍率××连接环放大倍数
公式中参数说明:
--物镜放大倍数是指所用显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,如5倍、10倍、20倍等;
--连接环的放大倍数是指三目界面的放大倍数,一般为1倍,也有0.35、0.5倍;
--25.4×屏幕尺寸,就是将屏幕尺寸换算成mm,1英寸=25.4mm;
--CCD对角线的长度是指CCD的芯片尺寸,通常为1/3英寸、1/2英寸或2/3英寸,对应的长度为6mm、8mm或11mm。
注:数字放大公式计算的数值,在实际应用中,还需要考虑屏幕上的像素数。如果像素数少,则难以观察较小尺寸的物体。
计算示例:
(1)金相显微镜观察电路板的焊锡
显微镜参数:物镜放大倍数20倍,目镜放大倍数10倍,三目接口1倍,CCD对角线1/3英寸,显示尺寸19英寸。
光学倍率=物镜倍率×目镜倍率=20×10=200倍
数码倍率=物镜倍率××连接环长度 倍率=20××1=1608.67倍
下一篇:光学数码显微镜具有显微摄像功能